来源:华体会官网赞助曼联 发布时间:2024-08-03 19:57:04
产品细节图: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前史。它是以竹丝为首要的组成原资料,编织成帘,并画上精巧图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现在,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产品的冲击,竹帘也日渐淡出人们视界。为了传承这门陈旧技艺,7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牟秉衡的两个儿子,别离抛弃各自专业跟父亲制造竹帘。
牟秉衡,是现在梁平竹帘仅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走进牟秉衡的家,一股浓郁的竹香扑鼻而来。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变成了工作室,墙面缀满竹帘画,除了一个卧室,其他房间堆满了制造竹帘的资料和东西。
尽管现已73岁,牟秉衡制造起竹帘来仍精力充沛。一截成人手臂粗的竹筒,只见牟秉衡先用砍刀将竹筒刨青去节,然后将其剖成一条条宽约一厘米左右的竹条,再用篾刀把竹条划成片,一根一根抽成丝。一截竹筒,竟能抽出两三千根竹丝。
“这仅仅最初级的阶段。”牟秉衡介绍,竹帘制造流程与工艺有30多道工序,抽成丝后,还有提纵、织帘、绘画等流程,非常冗杂。记者看到,竹子抽成丝后被送到工人手里,工人用一台传统的木制织布机和蚕丝一同织成竹帘。
拿起一张织好的竹帘,远远看去,彻底看不到竹帘背面的现象。“只能从里往外看,因而竹帘是曾经制造小姐轿帘最好的资料。”牟秉衡笑着说,旧时小姐的轿子都有帘,用竹帘遮挡,外面的人看不到轿内小姐容貌,可轿内的小姐看外面却一览无余。
“比重用宣纸在竹帘上作画还有一番神韵。”牟秉衡说,在竹帘上绘画不同于在宣纸上作画,它没有宣纸那种天然天成的晕染作用,但会给人一种新鲜、洒脱的感觉,尤其是山水画,娟秀的画风很有神韵。此外,竹帘上还能进行刺绣,也很精巧。
牟秉衡介绍,竹帘以其共同的工艺方式,招引了很多全国闻名艺术家一展身手,沈鹏、黄胄、阎松父、苏葆祯等我们都曾访问过自己,并在竹帘上怅然作画,这些著作至今已成价值连城。苏葆祯曾对牟秉衡说:“我发现了自己在竹帘上画得还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