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体会官网赞助曼联 发布时间:2024-08-10 13:32:08
产品细节图:
“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目前全国已有78所高校先后参与,涉及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金属工艺、雕刻塑作、漆艺、建筑营造、编织扎制、家具木作、工艺绘画、服饰制作、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等传统工艺项目。
研培计划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和研培君一起,看看最近有哪些研培高校的新闻资讯吧!
9月20日上午,四川美术学院研培计划首期竹编培训班学员丁鹏程、周宫平回到学院,与漆艺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交流。大家一同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漆艺和竹编两种非遗项目是否能够共同发展,融入现代生活。
一进入教室,学员们就被重庆梁平竹帘传承人丁鹏程老师展示的竹帘作品与周宫平老师精美入神的黄杨木雕作品吸引,纷纷上前交流。
竹帘作为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竹编手作工艺,自北宋起就进入宫廷。梁平竹帘以西南盛产的慈竹为原料,通过”一切,二捏,三拉,四削”的工艺流程,竹条在篾匠师傅手中被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丁鹏程老师结合开发的竹帘产品向学员们介绍了梁平竹帘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结构特点和传承现状。并通过自己下岗、创业的个人发历程,告诉学员们要增强团队协作,树立资源共享的新理念。
周宫平老师则通过讲述自己如何克服创作瓶颈,形成不同时期的雕刻语言,让学员们意识到理论知识在提高自己创作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周老师认为创作与市场,工艺品和艺术品还是有所区别的,目前消费者还是喜欢“满”的作品,这是消费者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艺术的培养。今后的传统技艺创作可以与现代生活接轨,大众的审美取向一直在变化,不要限制自己,可以集体推动风潮,要勇于尝试。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大家就漆艺、竹编两种传统工艺的结合、发展进行思维碰撞。漆艺研修班学员周奎表示,通过与周老师的交流,增加了自信。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在将来能有更多有建议性的突破,将传统技艺不断完善,有能力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田亚利学员认为漆艺和竹编这两种传统技艺,对手作的表达形式是有传承的,在漫长的手工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人生感悟、追求,传达艺术观念。这些作品不再是冰冷的,而是融入了情感,具有双手温度的传承。 高延玲学员对丁老师的梁平竹帘产生浓厚兴趣,她认为传统不一定要变成常态,要对材料、加工手法、题材进行梳理,这样才能从传统工艺中创新。可以在竹帘上尝试不同的漆艺技法以产生不同的质感,并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到新中式的装饰潮流。
漆艺、竹编有各自的艺术面貌,也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在探求传统手作工艺新时代可能性的路途中欣然相遇。双手作为非遗传承人感悟、认知和表达的媒介,蕴含了无限的力量与生命,我们能够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中与手艺人一路前行,这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欣然相遇”。
9月22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丨同济大学第四期陶器烧制技艺研修班迎来了第三天的学习活动。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朱崇志教授带领学员们进入了上午的学习,此次授课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首先朱教授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标志的造型特点以及设计理念入手,为学员们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他从大概念“遗产”到“文化遗产再”到“有形/无形文化遗产”,层层推进以生动的案例向学员们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本质。
之后朱教授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联合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过程,从保护主体缺失期,传承主体凸显期到大规模保护行动期,让学员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朱教授还分享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况,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客观把握这段历史进程。
最后朱教授将话题引入中国国内情况,描述了近年来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成功事迹。他详细地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分类,五大级别。之后也通过昆曲,古琴,皮影戏以及一些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生动案例来进行解释,让学员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概念。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研修活动中,学员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有了更全面清晰的理解,为之后的非遗研修活动的实践部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9月22日,文化部、教育部“研培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第六期面花培训班的53名学员前往延安市黄陵县参观考察,近距离感受黄陵面花和黄帝陵祭祀文化的魅力,并与当地面花项目传承人互动交流,切磋技艺。
黄陵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和“黄帝陵祭典”项目的所在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黄陵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厅,精心陈列着由黄陵当地面花项目各级传承人创作的面花作品。学员们刚一抵达,就被这些造型各异,别具特色的面花作品所吸引。大家围绕着驻足欣赏,赞叹声不绝于耳。
黄陵县文广局非遗办公室主任孟军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他向学员们讲述了黄陵县的历史文化和黄陵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带领学员们参观黄陵县规划馆,深入了解黄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
走进黄陵规划馆,从昔日有着“抗日‘出师表’”之美誉、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到今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馆内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处文字、每一件实物,犹如流动的历史,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和建设事业的辉煌业绩,给学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对黄陵县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孟主任安排学员们与黄陵面花项目的省级传承人王民政老师进行现场交流。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用最普通的面粉,塑造出一个个饱含浓情的面艺作品。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帝陵祭典”所在地,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23日早,学员们齐聚黄帝陵,共同祭拜了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感受中国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在返程途中,学员们意犹未尽,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回味着参观考察的各种细节。他们满怀期待而来,满载收获而归,其一言一行,恰好印证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